《社交网络学到的十堂经济学课》

作者:(美)欧耶尔 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市日期:2015年02月

内容简介:

★应该花多少时间寻找另一半?找不到理想的人,要一直等下去吗? ★什么时候进入婚姻最合适?下一个人会是更好的吗? ★工作不理想,你应该骑驴找马还是应该先离职再寻找? ★为什么社交网站上的用户彼此越陌生越有价值? ★为什么交友网站上大家普遍都夸大自身的条件? ★为什么年龄越大,买到的东西越划算? ★为什么越不健康的人越想买保险? ★为什么“富上加富”的强强组合最为常见? ★为什么影视明星越来越少却越来越红? ★为什么在城市繁华地区约会更容易? ★为什么搜寻抗生素的成本要比糖尿病药物更高? ★Google如何从75000封求职履历中寻找对的人? ★为什么毕业5年后外表靓丽的律师收入会大幅增加? ★为什么优秀员工和平庸员工在一组工作,却能提升团队效率? ★为何同一个办公室和小区中的人都很相似? ★应该当小池塘的大鱼还是大池塘的小鱼? ······ “举目所及皆经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保罗·欧耶尔(Paul Oyer)用一个个幽默风趣的案例,把日常社交生活中蕴含的10大经典经济学原理(搜寻理论、廉价沟通、网络外部性、讯号理论、统计歧视、稠密市场、逆向选择、选型交配、技能有价······)一一道来,让你在感情(婚姻)、工作(求职)、生活(买房、炒股、网购)中能够举一反三做出上佳决策,实现效用与利益的最大化。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39.80元

作者简介

保罗·欧耶尔(PaulOyer),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拥有耶鲁大学MBA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西北大学凯洛管理学院,并担任《劳动经济学期刊》(JournalofLaborEconomics)主编。专攻市场分析,其关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常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及许多知名媒体。现定居于美国加州,另一半为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家,两人正是在交友网站上结缘的。

《社交网络学到的十堂经济学课》

作者:(美)欧耶尔 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市日期:2015年02月

预期效用的大小决定你能继续坚持多久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是直觉上最吸引人的概念,这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计算一个人有多快乐的方法。如果我有一段满意的长久关系,或是快乐的初次约会,能够让我开心的话,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时间在OkCupid网站上,希望能遇见一个人,在未来增加我的效用。
  我们不断在做决定,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当下,你就是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你正在自问:究竟继续阅读此书会让你比较快乐,还是放下这本书去做别的事比较快乐?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说的是将“预期效用”最大化。因为有些决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确定,或许你日后会后悔这个决策,所以也只能尽力去猜测现在的决定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效用。
  人常常必须选择到底是该接受目前最好的选项,还是继续寻找。经济学里的搜寻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种抉择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个使用者档案会创造一个机会,而这个人可能就是我的终生挚爱,是最能让我快乐的女人。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几乎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档案,如果我在Match.com上点阅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最契合的伴侣,我现在怎么还坐在这里写这本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行不通——我们不会不顾时间,一直寻找完美的另一半。
  我们会将就着“定下来”。没错,就是这样,但你一定不想承认。你深爱自己的另一半,觉得对方就是最棒的;也或者你还在寻觅,心里企盼着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绝对没办法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就算那个完美的对象真的存在,你也几乎不可能找得到对方。于是,到了某个时机点,你就会跟自己说(虽然我不建议你大声说出来):“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虽然如果我继续寻找,可能会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还得谋生、准备晚餐、练习钢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还是将就着和这个人定下来,继续过活,因为这已经比最糟的情况好很多了。”
  其实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停止搜寻”这个决策。首先你要面对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个使用者档案;接下来,则要决定是否与对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续的约会,或是再找其他对象;与某个人约会一段时间后,又得决定要不要进入稳定的关系,或许同居、或许走到结婚这个终点,或许还是要回到交友市场再试一次。
  最后,如果你与现在的伴侣已经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须不断决定:现在这段关系是否比分手寻找一个更佳的对象还要好?我当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长久的关系里,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选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得的东西。
  你或许认为,只有经济学家才会用这种角度分析交友市场,一般寻找对象的人才不会这样行动。尼克?波卡登(NickPaumgarten)曾在《纽约客》(TheNewYorker)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网络交友的文章。在写作的研究过程中,他访谈许多交友网站使用者,发现有一群人很愿意“骑驴找马”——在更好的人出现之前,先与某个人交往。波卡登写道:“只要外面还有更好的选择,你就会无法自拔地试着去找到对方。”
  《欲望城市》(SexandtheCity)里的米兰达?霍布斯(MirandaHobbes),也提供了“骑驴找马”现象的另一种说法:“我现在同居的男人,内裤上总是有擦不干净的污渍……如果你的男友已经放松到连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净,那么两个人之间的浪漫情愫也就结束了,可以画下句点。”
  搜寻成本最低的人会选择继续寻寻觅觅
  到底是哪些人会将就和眼前的对象定下来,而哪些人又会持续寻觅呢?
  对经济学家来说,有一种人比较不可能将就眼前的选择——也就是搜寻成本最低的那群人。在网络交友的世界中,这个概念有许多种不同的意思。首先,有些人就是喜欢(或是不太介意)寻找的过程。他们很喜欢浏览交友网站,就跟有些人喜欢看产品型录、到商店或购物中心逛街,或周末时到古董店泡一整个下午一样。这些人没有定下来的理由。对他们来说,打猎搜寻这件事的效用很高。
  波卡登写道,他发现在这群人当中,至少有一部分认为“网络交友本身就很好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但我不是这种人——我不喜欢埋首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希望能把时间拿来做很多其他的事。
  这点跟第二种不会定下来的人有关,也就是那些除了逛交友网站以外没事可干的人。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如果你没有嗜好、也没有什么赚钱的好方法,常常无聊地坐着发呆、度过空闲时间的话,那你就会一直寻找那个完美的伴侣。不过在这个例子里,“其他条件都一样”是很重要的要件。我刚刚所形容的这种人,可能因为没其他事好干所以变得十分挑剔,但他“没事可干”这个特质,同时也会降低他在别人眼中的吸引力。
  所以,这种除了上交友网站外没事可干的人不仅会持续寻找,而且他的选择也不会太多。如此一来,让他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断寻找的原因(以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便是他的时间成本很低),很可能让他变得不那么吸引人,进而不得不继续寻觅。这种“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的概念,我们会在第七堂课详谈。
  总之,没有其他事好干或是喜欢打猎寻觅,都会降低一个人定下来的意愿,因为寻觅的成本对他们来说并不高。除此之外,一个人若认为继续寻找的利益够高的话,也比较不愿意定下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预期继续找真的能找到更好的伴侣,那他就不会定下来。
  那么“骑驴找马”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呢?老实说,就是那些挑剔的人。如果我只是想找个伴,找个会在家里等我、能够陪伴彼此的人,那么只要这个约会对象日后没有抛弃我,我就会接受这个人,很快地和她定下来。如果大部分的潜在伴侣都还算可以的话,何必要“骑驴找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