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晓英 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市日期:2022年01月
内容简介: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剧变,
一向顺从的孩子突然开始叛逆
一向依赖的孩子突然要求独立
敏感、任性、冲动、好奇、没有安全感、缺乏自制力...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正确养育?
本书以一位母亲的视角记录了两个孩子在加拿大高中求学四年的经历。从基础知识、实用技能和心理准备三个方面,展示了加拿大高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心灵的培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继续大学学习,还是直接进入职场,都能够很快适应成人社会,成为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人。
面对马上就要成人的孩子,能够深度共情,比任何科学的教育方法都有效。
廖晓英
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法国巴黎大学新闻学博士。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研究系任教。发表中文和法文论文数十篇,并有译著多种。已出版两本书籍《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学还能这样上》。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定!青少年教养模范!加拿大高中教育全景式纪实。
★国内外教育专家都在强调的育儿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儿童问题专家威廉·哥德法勃、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我国育儿专家罗静博士。——养育绝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深度共情。
★值得每位家长和教师研读的模范教育观察笔记。
作者以学者的睿智眼光、母亲的细致观察,记录两个孩子四年的加拿大求学经历。全景式再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养方法和实践,帮助孩子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成长之路。
★知识、技能、心理,全方位“共情式”教养。
精准矫正各种问题(厌学、叛逆、喜怒无常、不善沟通、缺乏自制力),全面提升各项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引导孩子融入成人社会(规划职业生涯、准备大学生活)。
★避免陷入五大教养误区!
①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②孩子叛逆就是学坏了③孩子和我之间不能有秘密④夸孩子只会让他变骄傲⑤小孩子哪有什么烦恼?
精神与心理篇: 迎接融入成人社会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巨变的时期。身体的迅速成长,性的成熟,以及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各种变化,都会令他们产生很多困扰。学校的知识和技术课程教给了他们一些生存本领,但还远远不够。在对自己新的认识中,在自我认同上,在情感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认知社会和建立掌控情绪的能力来准备进入成人生活。帮助青少年在精神和心理上为融入成人社会做准备,是加拿大高中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有许多相关的项目和活动,包括与学生们探询将来可能从事职业的机会,鼓励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对未来的个人生活和人生理想加以思考和探索。
15. “带孩子去上班”——初试职业生活
老大栓柱刚进高中两个月,学校就给家长交代了一项任务——“带孩子去上班”。准确地说,就是家长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活。那一天,全加拿大 20 万名公立学校的九年级学生,由家长、亲戚或朋友带领,前往 75000 多个不同机构,观摩和体验成人的职业生活。这项活动在全加范围内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成为九年级学生的一项惯例活动。这项活动是怎么兴起的呢? 1993 年,在加拿大东部的安大略省,一个叫作“学习伙伴”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了,自我确定的使命是要把商业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劳工组织、政策制定者和生活社区等方方面面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如何使加拿大公立教育体系更加具有竞争力。他们坚信,坚实的公立教育,是一个民主、繁荣和文明社会的基石。为此,他们设定的具体目标是:在重视在校教育的同时,要帮助学生们为从课堂走向工作世界而提早做准备,尽力为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基本思维能力提供各种锻炼机会,为他们开辟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这个组织强调,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并不仅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事情,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带孩子去上班”,就是他们为此推出的个项目,于 1994 年首先在大多伦多地区展开,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各省的积极响应,迅速变成了整个加拿大的公立教育机构都乐于参与的一项全国活动。
踏足成人职业社会
那一天,不同职业的家长们,为孩子安排的活动当然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去商场帮助售货,有的到图书馆整理图书,有的到建筑工地当一天工人,还有的参加会议并学习担任秘书和做记录。不愿意或不方便参与父母的职业活动的孩子,也可以到亲戚或朋友的工作地方去。不管怎样,这是孩子们踏足成人社会的一次重要经验。原则是安全,对青少年身体或生命有危险的地方,学校提醒家长遵照有关指引慎重行事。
栓柱的爸爸很希望借助这次绝好的机会让孩子了解他的工作。可是不巧,那天他正好在国外开会,我们只好求助于同事。孩子的爸爸在大学的三个部门任职,于是我们给栓柱在其中每个部门都安排了一项活动。栓柱首先访问的是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海伦女士郑重地接待了栓柱。相互自我介绍之后,海伦女士带他参观了中心的办公区域。忽然间,栓柱眼睛一亮,发现了挂有爸爸名字的一个牌子,他意识到这间办公室就是爸爸的,于是特意走进去好奇地转了一圈。随后,为了让孩子全面了解中心的工作和任务,海伦还特意给栓柱放了一段介绍中心的幻灯片。栓柱后来告诉我,这个片子让他了解到许多信息,比如说,中心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是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还为大学的学生提供到亚太地区互换学习乃至工作实习的机会。
海伦是一位有经验的妈妈,很会与孩子对话,她还和栓柱随意地聊了一些有关职业的话题。海伦问栓柱将来想做什么工作,栓柱想了想回答说:我爸爸、妈妈都写作,我将来也很想当个作家。栓柱也反过来问海伦:你喜欢你的工作吗?海伦坦率地告诉栓柱:有时候喜欢,有时候不喜欢。我很赞赏海伦对孩子的诚实态度,因为工作中总是有时顺利,有时曲折,有时有趣,有时无趣。这
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应该把真实的成人职业生活坦白地告诉一个已经开始懂得思考的孩子。这样聊着,海伦把栓柱送到了另一座教学楼。在那里,栓柱旁听了一堂历史课,因为孩子的父亲也在历史系授课。
栓柱那天听的是大学历史系一堂有关中国历史的课程,授课老师是在美国获得学位的华裔教授陈博士。当天的课程内容是 1800 年之前清朝的文化政策。栓柱饶有兴味地聆听了陈教授的课堂演讲。走出课堂后,他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康熙字典》的编纂过程,康熙、乾隆皇帝的诗词创作等种种趣闻。我还看到他记下了老师讲课的几个步骤:老师首先介绍了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老师使用电脑播放幻灯片向学生们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们或者手写或者打字来做课堂笔记;后老师给学生们发放了讲义。这里要特别感谢陈教授,他的课帮助栓柱打开了关于大学历史课程的眼界;栓柱后来进大学时选择学习历史,这可以追溯到这一天他次在大学听历史课。
栓柱的后一项活动,是到爸爸的主要业务所在的政治系,采访劳森教授。劳森教授向栓柱介绍说,大学教师有两项基本的任务,就是教学和做研究。教授问栓柱对什么有兴趣,栓柱告诉他,自己很喜欢古生物学。恰巧,劳森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加拿大的公共环境政策,他对环境科学颇有研究。他于是向栓柱讲述了古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比如,一棵千年古树,要考察其年轮,既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又是环境科学的内容;对一块化石,一块矿石,或是一块海滨礁石的研究也都是如此。他还建议栓柱,将来如果想学习古生物学,也可以考虑同时选修环境科学。这仿佛给栓柱这个恐龙迷打开了寻找恐龙化石的一扇新门,他不由得用力点头。
观摩之后,家长的任务并没有结束,还要接受孩子的一次采访。问卷的题目是学校统一发给学生的,其中有以下这些内容:
1. 你在哪里工作(办公室、户外、旅行或海上等)?你工作的角色是什么?
2. 你的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你们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
3. 你喜欢你工作中的哪一部分?
4. 当雇主想雇用一位学生时,你认为重要的考量是什么?
5. 你的工作需要哪些训练?(在家训练,高于高中毕业的教育,学徒或自学?)
6. 目前的市场状况对维多利亚的商业或你们的业务有什么影响?
7. 你认为对今天的工作场所来说哪些技能为重要?
8. 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来做你的这份工作,你对他们有何建议?
栓柱后来向爸爸认真地做了采访。爸爸告诉他,作为学生,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年轻人不仅要学会和掌握知识,还要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知识才得以创新,社会才能不断改进。栓柱将内容一一做了记录,并把答卷交给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