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ME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市日期:2020年08月
内容简介:
中科院物理所、瞭望智库、军武次位面力荐夏季书单,古生物学者邢立达诚挚领读!人没有大脑可以活多久?为什么男性脆弱的睾丸要悬挂在体外?鸡皮疙瘩、疝气,人体有哪些有意思的进化残留?
SME
国内知名科普自媒体(SME科技故事),知乎科普大V。
SME的三个字母分别代表Science (科学)、Medium (媒介)、Entrepreneurship (创新精神)。这个有趣的平台喜欢聊聊科学家、挖挖科学史、发掘一下科技背后的故事,擅长以有趣且短而精的科学故事打动读者,传递知识的温度。
SME曾打造了《海洋哺乳动物怎么喝奶?》《清朝科学家论文发上Nature》《王者之病一 痛风》 《耳屎的秘密》《中国吃货解决不了生物入侵》《现在的陆生动物为什么没有恐龙大?》等多篇爆款文章。
2016年被网易新闻平台评为“最有态度自媒体”;
2017年荣获“广州科普贡献二等奖”,同年获得今日头条优质图文“青云计划”奖项;
2018年入选腾讯“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科学新媒体TOP10”名单;
2019年获称“中国科普博览最佳媒体合作伙伴”,同年出版科普图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1.关于作者SME,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百万粉丝大V,10W 网络爆文作者,知名科普自媒体,2016年网易新闻平台“*有态度自媒体”;
2017年,获得“今日头条青云奖”;“2018年入选“腾讯*影响力科学新媒体TOP10”;2019年“中国科普博览*媒体合作伙伴”。
2.他们看了之后,都疯狂推荐,口碑爆表
中科院物理所、瞭望智库、军武次位面、有书、飞碟说、柴知道、故事FM、大象公会、混乱博物馆、十点读书、淼哥故事会、《青年文摘》、《科技日报》争相推荐,邢立达、章彦博、Papa James、舒元寄语推荐。
3.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我们的身体竟然如此有趣!
人没有大脑可以活多久? 智齿、痘痘脸、近视基因,人体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设计?为什么男性脆弱的睾丸要悬挂在体外?生男生女究竟由谁决定?为什么同样是毛发,头发却比体毛长?动物都有固定发情期,为什么人类却一年365天都在发情?……42个让人万万想不到的人体冷知识,轻松get知识点,秒变话题达人。
4.不哄、不骗、不瞎掰,讲硬核科普故事,我们来真的
知识点源自:人民网、《环球科学》、果壳网、《中华医史杂志》、科学松鼠会 、《人类学学报》、Evolutionary Psychology、《中国科学》、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科学世界》、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品尝的科学:从地球生命的*口,到饮食科学研究*前沿》、《心理学与生活》、《疯狂实验史》、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科普中国、Scientific American、Nature、Science、Journal of Neurosurgery、《武汉大学学报》等等
5.谨以此书献给这样的你
科学爱好者——谨慎的科学态度 风趣幽默的笔触,让渴望知识、热爱科学的你重新认识自己。
中学生、大学生——大脑、人体、心理学……开启你对科学的兴趣,满足你对世界的好奇。
博学达人——减压、有趣、涨姿势,告别无聊,终结尬聊,让你疯狂输出,变身无所不知的博学达人。
为什么我们看什么都是脸?可能是信了大脑的邪
1976年7月,美国“海盗一号”探测器发回了一张诡异的照片。火星的表面出现了一个酷似人脸的地貌,被称作“火星人脸”。一传开,它便马上引起了无数关于“火星人”的讨论。大众开始热议,火星上很可能存在着未知文明。直到2001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另一组火星高清图片,事情才真相大白。“全球探勘者”号更清晰的画面显示——“火星脸”不过是一个布满岩石的高山。
真相总是索然无味的,但谣言却从来不会消停。毕竟这类古怪的“人脸”是真的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例如“9·11”事件中,被攻击后起火的双子星大楼,便在黑烟中出现了一张“恶魔的脸”。同样,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现场的蘑菇云中,则显露出了一张“痛苦之脸”。
不过,这还真不是“万物皆有灵”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叫“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的知觉现象在作祟。
在外界毫无意义的刺激下,如面对模糊、随机的图片时,大脑却能赋予这些图片一个实际的意义。其实眼中所见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脑补过多”。明明一切纯属巧合,但人类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脸”的眼睛。我们对脸及具有脸部特征的视觉刺激,有着超凡的敏感度。于是,便产生一种“万物皆是脸”的错觉。
这种空想性错视,不仅发生在成年人中,也会发生在10个月大的婴儿身上。甚至连人类的近亲——其他灵长类动物,也能在这些图片中发现原本不存在的面孔。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交网络中的很多搞笑图片,有一半都是空想性错视的功劳。明明只是一堆衣服鞋袜、瓜果蔬菜,我们却能从中看出一张夸张的人脸。这与大家小时候观云,是同一个道理。
就连现在最常用的“颜文字”,也是一副抽象的人脸。
表惊恐
表示愤怒掀桌
若不能从这些无意义的视觉刺激下识别出人脸特征,无聊的人类必定少了许多乐趣。当然,空想性错视也有坏处。例如我们经常会被所谓的“灵异照片”吓一跳,也全怪自己“脑补”过多。除此之外,这种全人类皆有的错视,也常被利用来宣扬宗教。其中最著名的对空想性错视的利用,便是传说的“基督圣体裹尸布”。这块布是否包裹过耶稣的圣体,已无从查证。但每次展览,都会有无数教徒赶来瞻仰,他们相信所看到的就是耶稣基督的真容。
那么,这种“脑补”能力是怎么来的?
在1952年,生物学家赫胥黎就已提出,空想性错视源于人类演化的过程。人类衍生出对“脸孔”的辨识能力,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即便错视会带来误判的尴尬,但总体来说还是收益大于代价的。
首先,同类的表情是了解当前局势的一种明显信号。其次,在旷野中能够快速发现面孔,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与一头熊不期而遇。如果识别的速度过慢,那他很可能就会沦为猛兽的盘中餐。人脑从视觉图像中识别出人脸的速度,也比意识活动产生的更快。这给了我们更充裕的时间察觉到危险。在人类大脑中,梭状回面孔区(right fusiform face area,简称rFFA)主要负责人脸的认知。它能整合经视皮层处理的视觉刺激,让我们快速识别人脸。有研究发现,只需130毫秒,面孔便能被检测到。
真实面孔可以激发梭状回面孔区的活跃性。不仅如此,卡通面孔、情绪符号,甚至是类似面孔结构的物件,都会被识别为脸谱。所以光看大脑活动成像,比较难区分受试者到底是看到了真人脸还是“假脸”。而让我们误认为是脸的东西,往往也有这样的特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出现左右对称的斑点时,梭状回面孔区会很容易将其认定为一对眼睛。在这之后,大脑甚至会自动搜寻类似面孔特征的斑点,将其从整体上“脑补”成面孔。因此,要从大脑活动成像区分出受试者看到的是真人脸还是“假脸”,就得再观察额叶区的活动。
额叶区有更多区域被激活,并且从额叶到梭状回面孔区的信息传递加强,这反映了大脑正在把眼前物体脑补成一张脸的过程。如果再加上一张嘴巴、一个鼻子和一个明显包围着嘴巴、鼻子的区域,那么就更容易让大脑解读成人脸了。其次,受“面孔倒置效应”影响,脸最好还是正立的。所谓面孔倒置效应,即把图片旋转180°呈倒置后,人们对这种图像的加工能力会大幅下降。人们首次发现这种效应,是在撒切尔夫人的脸上,所以也叫“撒切尔效应”。
不但是受视觉刺激影响,空想性错视也与人类过去习得的经验、期望,以及动机等有关。其原因在于,人的知觉存在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机制。人之所以能快速识别面孔特征,与被试对“什么是面孔”的早期经验有关。
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先天性失明的儿童在2岁至14岁间接受手术恢复视力,其识别面孔的能力也会受到损害。也就是说,识别人脸这件小事还需要通过练习。很多人都玩过一种“找人脸”的小游戏。一张图,让你从中找出有多少张脸,找到的数量越多就说明智商越高。但事实上,“找人脸”也只是一个利用人类空想性错视的小把戏。它并不能与智商挂钩,倒是与对脸部特征的敏感度有关。如果小游戏是真的,那么这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必然是郑渊洁笔下的鲁西西。
《鲁西西外传》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
鲁西西家的墙上、桌子上、柜子上都有她的朋友。鲁西西每天写完作业就和他们玩。房顶上的白灰鼓起了一个小包,像一只小狗。墙上有三个钉子扎过的小孔,像一个小朋友的脸。桌子上那些奇形怪状的木纹,像高山,像大河,像 ……鲁西西就喜欢和这些朋友玩,当然只是自言自语地说话,很有意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找人脸”的游戏中真的得分为零,那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脸盲症”(face blindness)。他们不能理解五官之间的位置,甚至是无法辨认人脸。别说是分辨美丑了,病理意义上的脸盲症患者就算是亲妈可能都不认得。
脸盲症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统觉性脸盲。这往往是因为大脑的枕下回或颞上沟受到了损伤,以致不能执行人脸的早期处理。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对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做出识别。患者看到的人脸,很可能就是一张没有五官的脸皮。
而第二种则为组合性脸盲。患者常常因梭状回受损,而不能把看到的五官组合起来,也不能产生相应的记忆。他们看鼻子还是鼻子,看眼睛还是眼睛,但却无法理解五官的位置。
正常人都会出现撒切尔效应,难识别倒置面孔。但对于组合性脸盲患者,他们识别倒置面孔的能力(相对正常人)反而比识别正置面孔要强。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复杂的。尽管常常被骗,但越混乱我们也就越好找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