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太阳旗》

作者:【美】比尔•奥雷利、马丁•杜加尔德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09月

内容简介:

1944年秋,二战在欧洲即将结束,但在太平洋战场却不断升级。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将士面对的是一个想方设法避免失败的对手——奉行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坚信投降就意味着耻辱。 《干掉太阳旗》一书把读者带到血腥的热带岛屿战场贝里琉岛和硫磺岛,带到战火纷飞的菲律宾——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凯旋而归并精心策划全面进攻日本本土方案的地方。 在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罗伯特•奥本海默博士及其科学家团队正准备试射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武器。 在华盛顿,罗斯福总统在位时逝世,继承衣钵的哈里•杜鲁门却面临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抉择:要不要使用史上最致命的武器。 在东京,被子民奉为神明的裕仁天皇仍拒绝投降,尽管战争已经造成生灵涂炭而且死亡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于是,杜鲁门下决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日本人干掉……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48.00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比尔·奥雷利(BILL O’REILLY)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奥雷利实情》(The O’Reilly Factor)的主持人。三次获得闻名于世的艾美奖作者;

创作了许多畅销书《杀死林肯》(Killing Lincoln)、《杀死肯尼迪》(Killing Kennedy)、《杀死巴顿》(Killing Patton)和《杀死里根》(Killing Reagan)等。


】马丁·杜加尔德(MARTIN DUGARD)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畅销历史小说以及纪实文学。



【大咖推荐】

没人会比我对使用原子弹更感到不安,但令我感到不安的还有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以及对我们战俘的杀害。似乎他们唯一能听得进去的就是炸弹的声音。要对付一头野兽,首先你得把它当成一头野兽。这样虽然让人感到遗憾,但事实确实如此。

——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

(美国第33任总统,1945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命令的签署者)

 

《干掉太阳旗》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笔法叙述了一场场浴血战斗,一个个重大抉择,一位位重要人物,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美国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并给太平洋战争画上了激动人心的句号。太平洋战争由效忠日本天皇的人发起,以日升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被摧毁而告终,作者以精湛的写作艺术和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揭露了这场战争的残酷血腥。

——大卫·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eus)

将军,驻伊拉克多国部队指挥官(2007-2008),驻阿富汗美军指挥官(2010-2011)


【编辑推荐】

Ø  美国人就认可关于二战时美国征服日本的一本书,美国人了解二战、认识日本的重要一本书;


Ø  美国大国崛起之战,看美国是如何用“炸弹的声音”征服日本震慑全世界的,这是一场真正征服日本、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


Ø  上市首周销售14.4万册,3个月销售近100万册,《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榜图书;


Ø  从贝里琉岛上牺牲的海军陆战队员路易斯·鲍赛尔到《血战钢锯岭》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是否能“手撕鬼子”,二战时日军战斗力究竟有多强;


Ø  一本正视中国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国际畅销书;


Ø  连美国人都感到震惊的对日战争细节,披露投放原子弹始末,多位美国前总统写信表示支持使用原子弹;




《干掉太阳旗》

作者:【美】比尔•奥雷利、马丁•杜加尔德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7年09月

我们在等着日本反省,日本在等什么?

 

文:山顶冻人 评 《干掉太阳旗》

 

  对于70多年前那场侵华战争,日本并非没有道歉过,事实上多任首相曾发表过道歉讲话,但问题在于,这种道歉往往是短暂的,一旦政治氛围发生变化,就立刻翻脸不认。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种道歉是出于某种目的性,并非真正反省。

1945年8月15日,当时的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天在日本被称为“追悼战殁者祈祷和平之日”,追悼的并非战争受难者而是日军“战死者”,日本政府和媒体也称这一天为“终战日”,而非“战败日”。至于日本的种种行为,比如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也说明在日本,不甘心失败,不承认侵略,不反省战争的,绝非少数人。少数日本政客的“反复”,恰恰是日本民众心理的表现。

战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充满死亡和破坏的,对战争的反省,并不是为了彰显战胜的荣耀,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减少生灵涂炭。

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记录了中国幸存“慰安妇”,有篇评论写道:她们在等着日本道歉,日本在等待她们的死亡。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会发现日本对于二战的暴行并不是采取沉默、淡化等待历史遗忘的态度,而是狡辩、抵制、隐忍的等待报复的心态。

《菊与刀》里说:“日本历史故事中永恒的主题是报复:一种是向你犯错误而他却没有犯错的人进行报复;另一种是向侮辱自己的人进行报复,即使对方是自己的君主……人们只有两种抉择:一种是把这种侮辱当作鞭策,激励自己去干‘不可能’的事;另一种就是继续对这种侮辱怀恨在心,从而使自己一事无成。”

不难发现日本一直处于一种“把这种侮辱当作鞭策”的状态,对于战败这件事情,不是进行反省和忏悔,反而诸般抵赖、扭曲和祭奠,只能说明日本人的内心依旧在蠢蠢欲动。

没错,日本人在等待报复。

 

日本人的矛盾与畏惧

曾经跟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一个朋友聊天,偶然提起:“中日矛盾随着国际化进程是否可以日渐缓和?”那个朋友微微一笑:“中国和日本最终只能留下一个。”

对于他这个说法我当时是十分惊讶的,于是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日本人对中国的恐惧,你无法想象身边沉睡着一个庞然大物给自己带来的恐惧。”

我想了想,随即恍然,尤其是当他突然发现身边的“庞然大物”其实自己可以顺利战胜时……

我们一直认为日本人傲慢、看不起中国人,却少有人意识到,日本在恐惧中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古典学界对古罗马战争的原因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最后,恐惧心理、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三方共同起作用,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恐惧,对于中国丰富资源的利益贪婪,对于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耻辱与荣耀,都决定了战争的幽灵一直隐藏在历史的缝隙里,随时会图穷匕见。

 

为什么中国人最仇视日本人

历史上,与中国发生过矛盾和战争的国家很多,但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能够引动中国人的情绪,为什么?

或许答案有些不尽如人意:一则,二战时我们并没有真正直接彻底地征服或击败日本。二则因为在二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很强,中国拿他没有办法。

看惯它,又干不掉它。

愤怒和仇恨的来源之一,在于无可奈何。不然,愤怒可以以发泄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来一句“我从不记仇,有什么仇当场就报了”,仇恨也就会逐渐淡化。

在中国彻底征服日本之前,中国人对日本的敌视和仇视不会减弱,只是随着社会发展,或许不理智情绪和举动会越来越少——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有了实力之后什么仇什么怨,当场报了就好。

 

《干掉太阳旗》:美国如何征服日本

如果让艾森豪威尔现在来评价美国的对日战争,我想他大概会这么开始:当时他们对我说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麦克阿瑟也反对。

在众多将军的反对声中,杜鲁门依旧签署了使用原子弹的命令。

他的理由是:日本人只听得懂炸弹的声音。

只有拳头大到能够碾压,日本人才会觉得:你强,你说什么都对。

在《干掉太阳旗》这本书中,记录了当时美国在军事上不足以碾压日本,比如贝里琉岛战役,原计划4天顶多5天的战斗,却打了两个多月,成为二战中美日伤亡率最高的一场战争,这种情况下,就给予了当时的裕仁天皇一种错觉:只要坚持的时间足够长,或许日本还能赢。

这时候杜鲁门面临的问题就是:以常规方式进攻日本本土,美国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以这种方式战胜日本,日本会不会真正被征服?

还是用原子弹吧。

然后美国人驻军日本,按照西方价值观修改了日本的宪法,日本人看到了另一种文化的强大之处,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和文化,心悦诚服。

 

除了谴责、抗议、抵制,我们还可以做这些

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或许在谴责、抗议、抵制之后,所隐藏的是一种无奈,但我们也不要在这个过程中忘却了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要其道歉,而是要其反省,并不是要打一顿出气,而是要彻底征服。

唯有实力代表一切。

有句话叫:读书是为了心平气和地跟傻逼说话,而健身是为了让傻逼心平气和地和你说话。

对于一人来说,是读书与健身,应用于一国,就是文化和军事。

文化自强是一种软实力,看到美国张扬、自由的个性标准,我们觉得自己太过古板,看到日本那种严苛、守礼的行事标准,我们又觉得自己不够礼貌,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按照日本的文化标准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这并不是要故步自封,拒绝进步,但国际化和丧失自我文化是要区分开来,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不是好学,是精神分裂。

我们可以安静打开一本好书,仔细阅读,真正了解属于我们的文化,才不会产生文化自卑。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或旅行,来看看这个世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值得我们改进。

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不再对不同意见恶语相向,而是耐心倾听,然后决定是赞同、劝服还是纠正。

我们可以约束我们的言行,不再自卑,不再放任,而是能以自信的姿态行走于世界。

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可与发展,国际化的同时又不丧失本土符号,当有一天,其他国家以我们的文化为标准,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与尊重。

世界才会坐下来安静的听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