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粉碎》

作者:圣严法师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市日期: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带领四次话头禅修期间所做的开示结集,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话头禅教法,例如修话头的阶段与身心现象、修行者的常见问题等,并强调禅修应具备的正确态度与观念,如信心、持戒、中道、正见、菩提心与空性等;第二部分则是讲解四段分别出自禅宗祖师憨山德清、黄龙悟新,以及大慧宗杲的语录。 “话头禅”是藉由打破头脑的惯性逻辑思维,以达到开悟的修行法门。修行者不断迫切询问一个无解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无?”而生起巨大的疑团,最终问题本身与自我感彻底瓦解,达到“大地平沉,虚空粉粹”的开悟境界。修话头禅时关键在于放松,同时要有强烈的迫切感。对于生死大事必须认真,这就是参禅的方式。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36.80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43年于狼山出家。曾于高雄美浓闭关六年,随后留学日本,获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5年应邀赴美弘法。1989年创建法鼓山,并于2005年开创继起汉传禅佛教的“中华禅法鼓宗”。

圣严法师是一位思想家、作家及国际知名禅师,著作丰富,中、英、日文著作达百余种,先后获颁“中山文艺奖”、“中山学术奖”等诸多奖项。当选台湾《天下》杂志四百年来台湾影响力五十位人士之一。

圣严法师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相继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学院”“僧伽大学”“法鼓大学”等院校,也以丰富的禅修经验、正信的佛法观念和方法指导东、西方人士修行。

 

 

译者:单德兴

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1988年在圣严法师座下皈依三宝,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曾获第六届梁实秋文学奖译文组首奖,第三十届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等诸多奖项。


《虚空粉碎》

作者:圣严法师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市日期:2016年11月

无法认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智慧;无明蒙蔽了我们,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行为。

我们经常无法分辨是非,而由于无明,即使我们自认用意良善,却造成伤害。

即使有人指出我们行为不当,我们依然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

因此,缺乏智慧就无法认清自己的错误,而且尽管用心良好却事与愿违。

我们认为对的事,也许对其他人并不合适,却想把自己的方式强加在别人身上。

一双鞋合我们的脚,并不一定表示也合别人的脚。

人们把自己的安全感放在转眼即逝的东西上,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抓到,因为万事万物一直在改变,不会长久持续。因此,当人们把自己的安全感和期盼放在无常的东西上时,终将失去希望,到头来一无所获。

事物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因缘和合,造成了现象的出现,但是因为其他因缘的作用,这些现象亦随着时间而改变。到头来,再度因为因缘的缘故,现象会消灭。换句话说,万事因为因缘而存在,也因为因缘而消灭。因此,当人们不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而把希望和期盼放在变动不居的现象,这时痛苦和苦难——家人的死亡、生涯的改变、失去自己珍惜的东西——就会随之而来。他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没看到万事打一开始就处于不断改变的状态中。真实的情况就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变迁之中,生起的事物时候到了就会消灭,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不能面对无常就会导致痛苦,但如果我们能完全接受生命中的无常,就是解脱的开始。当我们因为执着于自我,而把希望寄托在短暂的事物上时,痛苦就会产生。我们所有的财产、我们所倚赖的东西、我们的希望和期盼,这些合起来建立了我们的自我感。当我们能面对无常时,我执就会减轻,因为我们不会那么强烈地执取于稍纵即逝的东西;我们不会把自我视为具有真实存在的实体。因此,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在所有情况中的无常,充分了解它,我执就会不见,就会体悟到空;他就会空掉来自仰赖短暂事物的那些烦恼和执着。否则,想要得到解脱自在,就像把自己用绳子捆住,还抱怨:“我被绳子捆住了!”那是根本无明。

为什么有些人开始修行后会有更多的烦恼?原因在于他们期盼透过修行来摆脱痛苦。因此,他们在修行的路上遇到更多的烦恼。他们有着和以往一样的颠倒见,只不过他们现在是走在灵修的道路上。他们希望有一些愉快的经验,如果得到“好的”结果,就会很骄傲,而且永远不忘;他们很真诚,很在乎自己的修行;他们以进步来考量事情,非常关心自己使用的方法会道致某个伟大的结果。这就像已经被绳子捆住的人,却往自己身上多捆几圈绳子。

禅宗谈到智慧的金刚宝剑,能用来斩断各式各样的执着。不管在自身发现什么执着,都应该用这把剑斩除。能一刻摆脱执着,就得到一刻的解脱;能刻刻摆脱执着,就刻刻得到解脱。

如果在修行中有这种出离的态度,不管体验到利益或障碍,都会无障无碍、自由自在。如果有好的体验,就告诉自己这只是短暂的,没什么好骄傲的。如果修行不顺,有妄念,那也是无常,没有必要沮丧。不管怎样你都能自由自在,根本不必考虑开不开悟的问题。在破执的那个当下,你就解脱了。所以,应该用这种态度,用不执着的原则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