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延安精神的力量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燕楠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重铸党魂的力作。走过了95个春秋的中国共产党,今天跨入了新的历史关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从这里找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它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忆,也能让每个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去奉献、去担当。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39.80

作者简介

陈燕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曾挂职任中共山东淄博市委副书记。

2009—2015年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理论研究,在国内最早开展研究式、体验式等培训方法创新。近年来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等领域特别是党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

精彩推荐

这是一本精辟阐述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好书。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仔细品读此书,将把我们带回那个热血澎湃的激情岁月,揭示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密码,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虞云耀(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这是一本把我们带回到延安时期,浴血奋战岁月的好书。共产党为祖国奋斗的使命与担当、为人民造福的激情与奉献,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共和国的精神力量和党的永久财富。        

 ——石仲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本书通俗生动,情理交融,给人以智慧、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从延安历史中可以观大局、观方向、观大势,从延安精神的宝库中更能汲取党的建设的力量。

——梁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魂:延安精神的力量与时代价值》

作者:陈燕楠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6年12月

延安的窑洞最革命:党的理论在不断创新

 

徜徉在杨家岭,漫步在枣园,徘徊在凤凰山,踟蹰于王家坪。这些来来往往的脚步,缘于这里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诱惑着每一双思绪绽放的翅膀。

 

有时候,让人遐想的不只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不只是同甘共苦的历史记忆,还有历久弥新的理论光辉。

 

延安,让人难以割舍,缘于延安的窑洞里存活着中国革命的真理。

 

(1)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

站在新时期的拐点,我们可以大胆地鞭挞故纸堆上被历史洪流所泯灭的鼠目寸光,可历史却固执地以自身独有的方式投射着先辈们思想的闪光。胡适曾在《旅京杂记》一文中写道:

 

现今的人,往往拿西洋的学说来做自己议论的护身符……不去研究中国今日的现状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却去引那些西洋学者的陈言来辩护自己的偏见。

 

或许他的立场就像他自己所批驳的那样,阐释着杜威的实用主义。站在辩证法的角度,他的方法论何尝不是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1.“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分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30多万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屠刀之下。随后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这是中共在遭遇最严峻的生存危机之际,于彻悟中的共同心声。毛泽东后来多次对外国朋友提及:

 

有了共产党以后,就进行了革命战争。那也不是我们要打,是帝国主义、国民党要打。

 

他要打,我就打。这个方法就是从反动派那里学来的。我们就是从蒋介石那里学来的。蒋介石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难道我就不能打他呀?

 

回到湖南的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精神,领导并发动了秋收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起义军屡屡受挫,困顿且迷惘。是继续“进攻”中心城市长沙,还是退却?部队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主之下,决定“退往湘南”。不容否认,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因为,这与中共中央要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及指导者”的策略悖逆。当然,该策略并非此时中共中央的独立政见,而是共产国际的影响甚至直接操控下的结果。“退往湘南”是毛泽东从革命实践出发,违背中央意图却最终被时间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决定。

 

南下退却也并非一帆风顺,疲劳、饥饿和伤病困扰着这支南下的部队。战士的意志几乎被消磨殆尽。逃跑,在这支队伍中是稀松平常之事,对部队改编和整顿势在必行。于是,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在连队建党支部这一建军思想。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他提出:

 

我们要和地方结合起来,要取得地方的支持,一方面我们把伤病员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把我们的伤病员安置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枪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打垮。

 

这里多少已有“武装斗争与建立农村根据地相结合的思想”。

 

这种不成熟但却先进的思想火花,与此时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攻打大城市、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水火不容,这成为此后这一思想屡遭指责的重要诱因。

 

罗霄山脉绵延起伏,井冈山层峦叠嶂,季风气候的湿润梅雨,鄱阳湖畔的水稻蚕桑,造就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鱼米之乡。从城市转向农村,一路南下的起义军历经艰险,终于到了井冈山。

 

会师有些日子了,岁月相对复归平静,但人们的心情却显露不出一丝喜色,恰如江南的梅雨,阴郁笼罩。对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和忧虑,毛泽东似乎比其他领袖表现得更加刚毅果决,更加理性深刻。

 

1929年4月3日,毛泽东作为湖南省委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离开长汀来到瑞金与彭德怀的红五军会合,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7日发出的“二月来信”。对于中共中央不切实际的“瞎指挥”,他发出了自己义正词严的反对之声,并以红四军前委的名义起草了回信。此后一段时间,红四军辗转于赣南闽西,寻机歼敌。

 

雪上加霜的事发生在5月份。是月,刚从苏联回国的刘安恭,由中共中央派至红四军工作,被委任为临时军委书记兼军政治部主任。下车伊始,刘安恭即对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的一些正确主张横加指责。为了解决红四军内部的各种问题,1927年,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党对红军领导必须集权制”及“反对流寇思想”等正确主张,非但不被理解,反而被冠以“机会主义”的罪名,更从组织上丢掉了前委书记一职,变成了前委委员,并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下而上的落选。会后,被调离红四军中央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带着身怀六甲的贺子珍赴闽西蛟洋指导地方工作。本来由于梅雨天气的影响,他的疟疾就比较严重,再加上此时内心的苦闷晦暗,整个人似乎都显出虚脱之状。

 

红四军的七大结束了,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红四军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如地火一般,随时可能冲破薄弱地带喷涌而出。

 

历史就像命运一样多变,时而一帆风顺,时而一波三折。此时的红四军在军事上出击闽中和冒进东江连吃败仗,军心涣散。很多军事干部充满离队情绪,要求到地方去工作,红四军濒临瓦解的境地。而此时的朱德没了毛泽东这位娴于组织工作的左膀右臂,也顿感压力如山。

 

情急之下,朱德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的八大。但由于红四军内各种错误思想尚未肃清,特别是主观主义、盲动主义、流寇主义和单纯的军事观点,致使红四军在八大召开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显出无组织性,一个小小的问题就能争论整整两天,前敌委员会的选举结果与七大不差分毫。八大召开的结果其实就是没有结果。

 

领袖终归是领袖,异于常人的不仅是其非凡的才能、钢铁般的意志,更在于其有流水般包容万物的情怀。经历了红四军七大之后的种种挫折,朱德深感自身组织能力的缺乏。同时,经过反复比较,他也意识到了毛泽东“关于加强军队无产阶级思想和党的组织工作”等主张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方向,恰恰是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身处闽西的毛泽东收到了朱德抛来的橄榄枝,从病榻上翻身而起,重新焕发出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精神。

 

陈毅来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朱德、毛泽东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关于朱、毛红军的党务概况报告》等五个书面材料,实事求是地报告了红四军各方面的详情,使中共中央正确地认识了毛泽东和红四军。

 

在接到红四军处于生死关头的消息后,陈毅立即动身奔回福建。他还给毛泽东送去了中共中央的“九月来信”,从路线上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并以诚恳的态度打动了毛泽东,将其请回红四军。1929年11月28日,红四军九大(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胜利召开,这次会议纠正了党内和军队内的种种错误。

 

在艰苦的行军和残酷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这位“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自己探索出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折服了几位领袖,在斗争中播撒真理、团结同志、纵横捭阖,坚持用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来建党建军。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为反对党内教条主义而撰写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清晰地回答了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在回忆创作这篇文章的情形时,毛泽东称:

 

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作“本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需要学习的,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我们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做实事求是的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