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

作者:钟墨 主编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2年09月

内容简介: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29.80

《每天读点孝经智慧大全集》

作者:钟墨 主编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2年09月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家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训、家书、治家格言和府第正门的匾额对联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中国人的普世观点。“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是郭沫若四川故居的门口挂着的对联。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郭家的家风和对家族成员的要求。中华文化以“家”为主体,可以说,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珍贵的史实在家谱里得以记载,很多精湛的手艺靠家庭代代相传,很多思想和学问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扬光大。
那么,如果你要问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一本最简单、最具普世价值的读物——《三字经》中寻找答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不难看出,这本书强调美德的重要性,认为孩童时期端正态度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三字经》自问世已有七百多年,哪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人依然要用这本不到两千字的小册子来教育孩子,可以说其中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民族气质当中。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如何在家庭中接受父母长辈的训导。另一本蒙学读物《弟子规》更是详细地说明了如何应答父母的提问,如何请安问好,等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由此可见,家庭礼仪的教育是中国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课。因为在主流历史观和道德观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并不是评价人的首要标准,只有在孝顺的基础上,谈论一个人品行高下才有意义。正所谓“不孝其亲,不如禽兽”。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中最核心的部分,夫妇、君臣、长幼、友朋等都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大延伸。这种从家庭伦理延伸出来的各种人际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父慈子孝”是对父子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和期望,孝成为一切伦理的基础。
另外,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文化传承最初开始的地方。所以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传统的中国士大夫希望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个人的自我完善也关乎这天下的太平,中国人推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文人,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志向都已经达到了寻常人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人最基本的,应该是一个孝子。
我们古代关于“孝”的故事数不胜数。《史记》中记载卫国人吴起到鲁国跟着孔子的弟子曾子学习,他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却始终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知道此事后,觉得吴起这个人人性凉薄,从此不再与他交往了。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母亲武姜关系彻底破裂,他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再不见面!”但看到颍考叔在“国宴”上把羊腿的好肉割下来不吃,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等着自己回家了给母亲吃,庄公顿时改变了与母亲断绝关系的决定,后来史书上赞扬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礼记》、《弟子规》、《颜氏家训》等古书中,通过细微的“礼”教育,达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的效果。《孝经》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将孝道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承欢膝下,侍奉双亲;中年为国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反省自己的人格道德,尽量不留缺欠和遗憾,这便是立身。这个过程囊括了人一生存在的价值,因此一个人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孝”这个主题。读书也好,成家也好,都是为了实现“孝道”。总之,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也是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