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

作者:邢文军 陈树君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5年10月

内容简介: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68.00

作者简介

邢文军博士
西德尼·D·甘博中国学研究基金会中国部主任。协助甘博后人于1999-2001进行甘博作品中国巡回展。邢文军在阿默斯特市马萨诺塞州州立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甘博的生平。
陈树君
长期从事科技工作,业余时间研究老照片数十年,其发现的一批涉及岭南地区百年历史的影像,是研究当地史料重要的影像证据。


《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

作者:邢文军 陈树君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5年10月

第二章大潮岁月
甘博在中国期间,正值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摧毁,新的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军阀纷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孕育,不同的救国道路在形成。甘博用他的照相机,真实地记载了自1917年至1932年中国发生的历次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其中最具意义的是1918年华北和天津的大水灾、在紫禁城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和平庆典、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的葬礼,五卅惨案和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的学生召开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派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奋起救国。最后做出四个决定:(一)联合各界一致抗议;(二)通电巴黎专使,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游行示威;(四)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标语。
甘博的照片以写实的形式记录了1919年五四运动头6个月在北京发生的主要事件:天安门前的学生示威,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北京主要街头演讲,警察逮捕学生,设临时监狱关押学生,学生运动引发全城各界市民示威游行等。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在北京逝世,甘博详细记录了3月20日举办的孙中山葬礼的过程,拍摄了50余幅照片。甘博第二次访华期间曾会见过孙中山,曾指出他“是民国早期一位著名而又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毫无疑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孙中山的葬礼对甘博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难得的摄影题材,因此他记录了从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在中央公园结束的整个仪式。中央公园由此改名为中山公园。

第一节和平庆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中国一直做局外观。后期,中国加入协约国,1918年8月14日对德宣战,并将约14万名民工派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以战胜同盟国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消息传来,人们欣喜若狂,14日在天安门召开庆祝大会,决定将l4日到l6日、28日到30日作为庆祝活动日。沉浸在“公理战胜强权”的错觉之中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
11月28日,国民政府在总统府举行胜利庆典,并在故宫太和殿举行中外军队阅兵式,鸣放礼炮108响。
甘博得以追踪拍摄庆典期间的主要集会和示威游行活动,并在紫禁城拍摄由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主持的胜利庆典和阅兵仪式。甘博拍摄的这些照片大概是有关1918年太和殿和平胜利庆典和中外阅兵活动的唯一影像,极其珍贵。
1.学生的和平庆典游行 北京 1918年 212/1178
据石钟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一书中介绍,当时教育部决定各校派学生200人参与庆典,而全体学生都参加30日的提灯大会。“据说参加庆典游行的学校有60余所,至少上万人,是历来‘未曾有之盛况’。总统徐世昌马车入天安门时,围观之‘商民及各校学生鼓掌欢呼,声如雷动,其势若狂,此殆从来所仅见之景象。’庆典游行参加人数各说不一,《晨报》说约万人,《大公报》说约三万人,还有说达五六万人者。”
此照片摄于1918年11月14日,照片中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员在青年会大楼前进行集会游行,标语上写着:“为世界,造和平,为人类,谋幸福”“世界大同”“公理战胜”“当仁不让”等。

2.天主教堂和平庆典上的梁士诒 北京 1918年 213/1186

甘博的这张影像摄于1918年11月13日,展现了在“一战”胜利后,出席北京西什库教堂和平庆典上的民国参议院院长梁士诒和协约国的外交官们。影像的焦点定在红光满面的梁士诒身上,此刻他是中外瞩目的民国北洋政府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重要关头有所建树。
“一战”伊始,梁士诒即力主中国参战,在中国参战问题上一直立场坚定。作为主张中国参战的代表人物,梁士诒认为当时的中国牵扯到参战各国在华利益,注定会被拖入战争,主动参战更为有利。他基于对当时国际局势的观察,认为战争的结局是同盟国必败。
梁士诒以他在民国北洋政府的地位和在外交、财政、军界的影响力,不遗余力地献计献策,期望谋求中国通过参战来废弃不平等条约,收回丧失的国家利益,成为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中的平等一员。而中国最终参战是梁士诒提出的“以工代兵”的策略的实施,这在中国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参战的战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4万名中国劳工远赴协约国西线战场,在战争的最前线为英军、法军和美军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在战争的后方工厂做工生产战争物资。最终中国劳工淌汗、流血,有数千名劳工埋骨异乡,为积贫积弱的中国争得了战胜国地位。我们今天的福祉有一份是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留下的。
3.感恩节和平庆典阅兵 北京故宫 1918年 217/1212

恰逢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之际,北洋政府邀请各国驻华外交使团在故宫太和殿召开大会庆祝一场大战的胜利,并举行了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场面极为壮观。在故宫内举办阅兵式在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中国在1917年3月14日宣布与德国绝交,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旋即表示愿意向欧洲出兵。这不只是中国言而有信,实际参与“一战”的决心,还有练兵、强兵之意,在实战中提高中国士兵的素质和斗志,为中国的富国强兵打下基础。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在国际上地位低微,处处受人制约,参战的协约国各自为已获取的在华利益盘算,在中国出兵问题上态度各异,只有法国真诚希望中国出兵欧洲,英国暗拖后腿,日本竭力反对,美国不置可否,最终导致中国人出兵欧洲作战的计划搁浅。

中国能够取得“一战”战胜国的地位,“中国劳工旅”功不可没。虽然中国最终没能派出军队赴欧洲参战,但在外交上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寻求突破,与协约国达成并实施了“以工代兵”的策略。“一战”期间中国为英国、法国提供了14万名精壮的青年劳工,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北方农村。这14万名青年劳工隶属英法军队的劳工部队,在协约国西部战线为英国、法国、美国等军队提供战地保障,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争取参战起到了关键作用,使中国融入战后国际体系之中

4.太和殿阅兵 徐世昌总统致辞 北京故宫 1918年 218/1217
据史料记载,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其祖辈于明代北迁北京,清军入关时南逃天津。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冯国璋代理黎元洪辞职所余第一任大总统任期后,徐世昌获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国会的支持,于1918年10月10日被选举为第二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当“一战”战事处于胶着态势时,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并在多次出兵参战受阻之后,依然抓住时机,于1917年3月14日宣布与德国绝交,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战胜国的身份为战后的巴黎和会赢得一席发言之地。中国对德宣战,即刻宣布废除中德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复德国在中国的租界,终止支付德国庚子赔款,取消德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一战”胜利也开启了列强退出中国的序幕,中德随后在1921年签订的条约,是近代中国与欧洲大国签订的第一个界定双边关系的平等条约。
照片拍摄于1918年11月28日,这天是世界和平庆贺日,时任民国北洋政府的总统徐世昌在“一战”胜利庆典上致辞,向出席庆典的各国外交官致意。徐世昌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少有的文人总统,他在致辞中喊出了风靡一时的口号“公理战胜强权”。这是中国初涉近代外交,在弱国外交上由被动到主动,在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借此迈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成为“世界大同”中平等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