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美术馆》

作者:(韩)李沼泳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艺术从业者的喃喃低语,她从私人化的角度来讲述自己与那些伟大艺术作品相遇的故事。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充满了无数困惑与挣扎,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彼伏。幸好我们有艺术这样的镜子,得以从中照见自己。在寻找自我的漫漫征途中,它们就像天空之中最明亮的星星那样给予指引,让我们不会轻易迷失,它抚平我们的伤口,把源源不断的力量注入到我们的灵魂之中。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审美不同,因此产生共鸣的作品也不同。作者提供了一种与艺术相处的方式以及观看的引导,如何在艺术作品的自我投射里去应对种种生命的课题。“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那些人生措手不及的难题与痛,尽管呈现形式不一,却最终提炼成被伟大作品反复咀嚼的情感体验。我们不再恐惧和慌张,因为那些力量始终与我们同在。

在线阅读

全本定价:¥39.80元

作者简介

 

(韩)李沼泳

韩国汉阳大学美术教育学硕士。自幼热爱艺术和文学,长期从事艺术工作。目前在一家名为“美术沟通研究所”的艺术机构担任美术顾问、展览解说和艺术讲师,同时在报纸、网络上连载艺术类文章,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公众传播艺术。自称为“艺术传播者,旨将艺术的美好传达给更多人。

工作之余,李沼泳还经营了一个粉丝超过三万的个人微博。著有《适合欣赏名画的美好一天》《上班路上的一幅画》等作品。

精彩推荐

 

  • 医生治愈我们的肉身,而艺术治愈我们的心灵。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美术疗愈书,从看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中,讲述我们与那些艺术作品相遇的故事,重建当代人与绘画的情感体验,重新找回看画的感动。

  • 艺术不应该是一场教导,而是一个拥抱。看画从来不是一件关于“如何思考”的事情。伟大的艺术作品,或许都是从艺术家个人化的角度出发,却最终能够联结到全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当观看的人隔着时空阅读它们的时候,能够被这样的情绪再次联结到一起,产生共鸣,获得治愈,并且从中汲取到某种力量。

  • 全书选取70余幅经典名画,解析了70余种在日常生活中缓解压力、安抚情绪的方式。全彩印刷,典雅装帧。让所有的困顿,在美术馆里得到安慰。

《疗愈美术馆》

作者:(韩)李沼泳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6年10月

名画治愈我们的心灵

艺术是一种让生命变得更可以承受的人性化方式。

Kurt Vonnegut

库尔特·冯内古特

 

我的生活总是和艺术相关。我每天看画,教人画画,写下与美术有关的文字,但很多时候只是忙于工作,甚至抽不出时间真正欣赏一幅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总会无比想念那些给人带来内心平静的作品。如果把它们比作一张安乐椅,那我愿意倚靠在上面长坐不起。

除了疲惫与忙碌之外,生活中还免不了一些伤感。随着人到三十岁,我逐渐明白悲伤并不是一件需要理由的事,也许仅仅是因为心里空落落的。没有来由的悲伤,往往与孤独有关。在这样的日子里,最适合观看那些会流动的画了。流动的河水,流淌的色彩,流动的眼泪,流血的伤口……总之要让一些东西流走,才能时来运转、雨过天晴。

二十八岁那年,我开始创业。在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我总是忍不住自怨自艾:为什么倒霉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老天总是折磨我?早知如此,倒不如什么都别做,在家待着算了……在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我常常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默默流泪。而《巴杰尔河边的雨》便是在那段时间看到的作品。

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大雨倾盆。雨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越是想它来,它越是不来;你越是不想它来呢,它偏又来了。当你孤独悲伤,渴望阳光的抚慰时,它会冷不丁地冒出来,让你雪上加霜;当你烦闷难当,渴望一场豪雨降临时,它偏又淅淅沥沥、绵延不绝。在变幻莫测的天气里,最不让人称心如意的大概就是它了。

画中的男子试图用雨伞作为防具,抵挡雨点的进攻。但是他遮住了脸,却淋湿了身子,遮住了身子,但又淋湿了脸。在这场令人狼狈不堪的雨中,唯一面不改色的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狗了。它依然兴高采烈地蹦跶着,和往常一样。

“一场雨而已,淋不湿我的人生!”

这幅画的作者,是俄罗斯画家兼舞台艺术家亚历山大·贝努阿(Alexandre Benois,1870—1960)。他出生于沙皇俄国,后移居法国,在20世纪初创办了俄罗斯著名的艺术类杂志《艺术世界》(Mir iskusstva)。他既会画画,也会服装设计,而最擅长的则是舞台艺术。父亲尼古拉·贝努阿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曾经设计了著名的马林斯基剧院和莫斯科波修瓦剧院。母亲则是一位音乐家。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会欣赏歌剧和芭蕾舞剧,最终从事舞台艺术也是情理之中。他是一个综合型艺术家,在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国同时展开剧本创作、舞台督导、绘画、设计、出版等多项工作,人生起起伏伏,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比常人多出许多。他描绘的雨天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中不期而至的挫败与烦恼。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就如同出门在外,难免碰到几场不期而至的阵雨。我们不可能为所有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所以在突然袭来的雨中,总免不了一阵仓皇失措。

在卢熙京导演的电视剧《他们生活的世界》中,男主人公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我妈曾经说:命运这个家伙,从不按常理出牌。它绝不会在我们有所准备的时候迎头痛击,而是喜欢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背后捅上一刀。不过,你也不用因此而难过,因为它捅刀子的对象永远都不只你一个。

我妈还常说,什么事儿都不是事儿。但她毕竟是一个有六十年人生经历的人啊,对于二十多岁的我们来说,所有的事儿都是事儿!天哪!

是的。生活总是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从后面捅一刀。此时此刻,我们中有的人正陷入突发状况的乱局之中,有的人正行走在暴雨中默默承受苦难。这就是我看到这幅画时,所想到的。

“雨点不会只落到一个人头上。所以,不要觉得只有你一个人在受苦受难。”

我们所有人都在淋雨。今天可能是我忘了带伞,明天可能是他忘了带伞。只要一想到“我不是一个人”,心中便宽慰了不少。

对我而言,看画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安慰途径。只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欣赏绘画,就能找到画家所希望表达的,乃至画家本人都不曾意识到的更深层的意义。不论多么伟大的美术作品,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感受,那么也与观看一幅信手涂鸦无异。相反,即便是一幅平凡的画,只要你以开放的态度去欣赏,也能从中找到可取之处。

在韩国,和我一样毕业于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数不胜数。在外人看来,我们这些美术生穿着时尚、品位不凡,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然而当我们告别校园、进入残酷的就业竞争中时,却比大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更狼狈。

打开那些号称“为年轻人点燃梦想”的就业网站,你可以看到管理、市场开发、IT技术、化工制造、新闻传播、人事、建筑规划等数也数不清的职位,但其中适合美术生,尤其是女生的工作,却寥寥无几。即便是那些专业对口的设计公司,也更青睐服完兵役的男生,而不是女生。美术系的女生,要么为一个月薪5000元的美术馆解说员职位挤破头,要么从事其他薪水更加微薄的与美术相关的工作,要么干脆重回学校继续攻读硕士。

而事实上,也只有在首尔仁寺洞的高级画廊,才能给苦读4年的美术系学生“5000元高薪”。在其他大部分画廊,你首先得经过月薪4000不到的3个月实习期。当你怀抱着“转正之后应该会涨工资”的美好愿望干完实习期,就会在签订就业合同时发现正式工资还是和实习期一模一样。你大可以愤而离职,而画廊也绝不会苦苦挽留,因为门外还有大把毕业生排队等着这份工作。

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个年代,大部分美术系毕业生的确就是这么惨。哪怕你英语比别人好、手上有一堆证书,甚至会好几门外语,只要你做的是美术和设计相关的工作,就得朝九晚九地拼命干活,领取每个月五六千的低薪水。在职场上苦苦拼搏了几年,我终于明白我最适合做的事情不是设计,而是美术教育。这件事我做起来最快乐,也比别人更擅长。于是,我便开始在美术教育界闯荡,不知不觉就过了十几年。

别看学艺术的女生外表时尚漂亮,实际上会干的活比工地上的工人还多。比如像我们学工业设计的,除了要懂焊接、会建模之外,还得掌握各种工业材料的特性,同时还要懂得如何用金属、木材和塑料等材料进行机械加工。我们系的女生,操作起砂轮机、钻孔机来,就像吃饭一样熟练。我们最常出没的地方不是时尚秀场或安静的美术馆,而是清溪川街道上林立的辅料店、金属材料店。

除此之外,我们还得具备速写能力、设计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然而即便我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很难找到一家张开双臂欢迎我们成为正式员工的企业。

在刚毕业那几年里,我的生活只有工作。绘画和艺术离我越来越远,看画对我而言也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直到二十八九岁事业上有了起色,我才开始重新有心境欣赏美术作品。长期以来饱经折磨的心,一遇到绘画,便自然而然地变得柔软而天真。尤其是那些画出我心声的作品,更是给了我任何特效药都达不到的治愈效果。

当时,由于上班地点离家很远,我每天都得掐准时间等公交车,才能确保上班不迟到。每当站在拥挤的高峰期的公交车上,我便想起了俄罗斯画家伊戈尔·亚历山大维奇·保罗(Igor Aleksandrovich Popov,1927-1999)的一幅画作。

这是一辆拥挤不堪的早班车。你只要稍微重心不稳,便会整个扑倒在旁边的人身上。有的人正睡眼惺忪地看着报纸,有的人精神抖擞,似乎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忙碌的新一天……这些人看上去那么熟悉,就像是我们自己。看到这幅画,我们一方面会感叹生活的艰辛不易,一方面也会感到一种积极的力量。因为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间地点,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们一样正在为生活而努力奋斗。

好的艺术给人以力量,好的画作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每当我看到这些真真切切表达了我对生命感受的作品时,便会从心底里惊叹于绘画的疗愈效果。是的,比起语言和文字,一幅画往往更容易给人带来安慰。

“老师,到底什么画才是名画?”

曾经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样问我。当时,我就愣在了原地。

虽然我自幼热爱美术,一路从绘画中获得了很多成长,但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究竟什么样的画才是名画。

名画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是知名画家的作品吗?是受到美术评论家高度评价的作品吗?还是拍卖价格高昂的作品呢?我教了这么久美术,又总是向人传授美术知识,也多少算是个专家了,却依然无法为这个问题给出好的回答。到底什么样的画才算得上是名画呢?

萨维那美术馆的李鸣宇馆长曾经在著述《人生,站在画前》中借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的解说员安德鲁·罗宾逊(Andrew Robison)的话来定义名画:

首先,名画必须是美的,即让人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其次,名画应该是具有历史性的,即具有持久的魅力,令人难以忘怀。再次,名画应具有某种隐约的“力量”,即令人在观看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震撼,并产生某种心理变化。

我十分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还要再补充一点,我想应该是“名画应该可以对人产生治愈作用”。治愈,同样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在这个越来越难以找到慰藉的世界上,如果有一幅画可以让人感受到心灵上的滋养和修复,那还不足以成为名画吗?对我来说,所有具有治愈效果的作品都是名画。

如果你感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很难有什么人或事让你产生心灵上的治愈感,不妨试试看画吧。

虽然我毕业于美术院校,又有硕士学历,事实上却并不算画得好的。

有人可能会问,你要是画得不好,怎么可能考上美术学校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美院学生都画得一样好。很多人的水平只不过是达到了考试合格的标准,或者比普通人强一些罢了。早在参加大学联考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一点:

“在培训班里我还算画得不错的,但世界上比我画得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事实上在美院的学生里,除了绘画天才之外,还有设计天才、创意天才等各种高人。和他们相比,我的天赋实属一般,注定成不了大师。但是,我也找到了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其他兴趣和技能。比起画画来,我觉得欣赏绘画、分析绘画更有乐趣。

不仅如此,我还喜欢将自己的欣赏成果分享给他人。遇见一幅好作品,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再将这故事公之于众,整个过程都使我着迷。我不介意将自己的休息时间投入作品研究,因为自己从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

我看过太多太多的作品。有的作品让我一见倾心,有的作品让我流连忘返,当然也有的作品让我无动于衷。我从无数的作品中选了又选,挑了又挑,才汇聚成了书里这些我视为珍宝的心爱画作。希望通过这本书,你也可以感受到这些作品的魅力,并和我一样收获感动、安慰和鼓舞。

在我看来,名画不代表复杂和高深,而是应该可以给任何人带来安慰与共鸣。将美好的作品介绍给更多人,并让大家明白艺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是我作为一个艺术传播者的使命。我相信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画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虽然不广为人知,但一样充满力量与震撼的作品。我要尽我所能,去发现它们。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便忍不住总想见他。当我们喜欢一种食物,便忍不住总想吃它。同理,当我们喜欢一幅画,便会忍不住看了又看。好的绘画作品让我们收获灵感、快乐与力量。当我们带着各自所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绘画时,就可以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美好。

被生活从背后捅刀子的生活还在继续。让我们勇敢前行,并以绘画为伴。当你感到辛苦疲惫时,不妨在名画这张安乐椅上尽情倚靠吧。